EN

相信“光”的央美毕业生们丨何情:让意识跟随“流光”自由徜徉

时间: 2025.6.4

编者按:又到一年初夏,2025年中央美术学院以“逐光而行”为题,奏响了新一年毕业展的序章。观众置身于今年丰富多样的创作现场,可以看到有一些央美青年学子选择用行为爆发内心的冲动,有些选择与空间互动构建其视觉张力,有些则以传统为养分,由传统中生长出更具当代意识的创作面貌,而更多的青年创作者,则越来越注重向自己周遭的生活取材,试图捕捉情感、经验与思考的多重真实......

在这些个案中,个体经验与外部世界、新旧媒介之间、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碰撞,屡屡激发出不一定完美但却新鲜的创造力。如毕业季主视觉中,一颗符号化的苹果,正是在光的照射下,被勾勒出不断变幻的形态。而相信”光“的央美学子们,追随他们内心的光芒,用几年磨一剑的毕业创作呈现着他们对”艺术是什么“的初步探索。本次艺讯网毕业季专题“相信‘光’的央美毕业生们”,试图以更微观、深入的视角切入,邀请毕业生畅谈他们的创作故事,通过这些坦诚生动的讲述,分享和传递青年人心里的“光”。

《流光》

屏幕截图 2025-06-04 221819.png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 何情

Q: 谈谈你毕业创作的灵感与契机是什么?最初想构建一个怎样的作品?

何情:毕业创作其实是我博士研究生学习期间创作工作的总结和延伸。这个系列创作由画“云”、“气”开始,呈现暗而不见,时刻围绕我们的这种“生生不息”的状态。最最基本的是要有舒畅的视觉效果。这个想法早已在上博士研究生之前的几年里酝酿着,也曾直接画过云,但一直没有找到好的方式去展现这个感觉。通过我的导师章燕紫的引导,首先去体会《神仙十八卷》中的云气,尝试水墨,而后最终找到了我自己的语言。不仅达到了开始的设想,有的作品还呈现出了空气感,有时还衍生出其他的小想法,如光影的装置作品,小方案就这样一个个按部就班的产生,但不是所有的想法都能按部就班地找到好的方式去表达,有的也需要放一放,沉淀沉淀。有的达到了理想甚至超越,得到了意想不到的惊喜。

微信图片_20250604221851.png▲ 《流光I》,38cm x 54cm,纸本水彩,2024

微信图片_20250604221855.png▲  《流光III》,38cm x 54cm,纸本水彩,2024

 Q: 你对光影的迷恋从何而来?在《流光》中包括多少种类型的“光”?它们组合在一起,希望传递给观众怎样的感受?

何情:有两个方面。一方面是一直在寻找给人以希望感觉、轻松感的创作方式,有着种子在泥土中发芽的力量,一缕彩虹的瞬息欣喜,野草生生不息的状态。“光”是作为我借以表达这个想法的一个基础元素。另一方面,自己很喜欢看着日常光影,有时入迷,有时发呆。有如读到了平淡的诗句,却意蕴绵绵。

《流光》中的“光”包含希望、时间、速度、模糊距离感。

想传递出一个被切下来的片刻,一个摸不到的存在、一个美好瞬间的感受,拂面而来的微微春风。

微信图片_20250604222000.png

▲ 《流光XXXIV》,78cm x 108cm,纸本水彩,2024

微信图片_20250604222004.png▲ 《流光XI》,20cm X 54cm,纸本水彩,2024

微信图片_20250604222012.png▲ 《流光2025》 ,38cm x 54cm,纸本水彩,2025

Q: 《流光》采用了哪些媒介进行表现?结合实践,谈谈对传统媒介与新媒介的创作观念。

何情:《流光》这一系列主要是水彩。

传统与新是一个时间和时代的问题。传统中有着时间迭代的历史和文化,新媒介有着不可定夺的魅力。对于创作者来说,新媒介的出现,拓展了创作者的思路、创作方式和表达语言。借助哪个媒介,怎样使用媒介,也是创作的过程,由创作想法来决定。

我认为媒介在创作中是“隐形的支撑”,支撑的是创作者的想法。

微信图片_20250604222200.jpg▲ 展览现场

Q: 创作与实现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试图凝固”光“,在画面中捕捉和呈现光的灵韵与气息,似乎并不是轻而易举的事。

何情:创作之初,一段时间被云的形状困住。而后在找到了呈现出来的作品面貌时,又被技术达不到而困扰。需要去了解不同颜色颜料的特性,即使他们是来自同一个厂家,不同颜色,配料不同。包括颜色在画面中流动的效果,颜色之间在流动中的堆叠和挤压,经常用绘画速度与空气湿度比赛,呈现出的每一张作品是经过了很多试验的成果。

比如,每个颜色附着力状态如何?颜色流动的速度与纸放置的倾斜角度的关系;如何在一张大尺寸的作品完成之前保持整体画面不干,不能一直在画上喷水,它会影响画面中已画的部分?如何保持画面周围空气湿润?等等。

微信图片_20250604222206.jpg▲ 作品效果图

微信图片_20250604222311.jpg▲ 创作过程

微信图片_20250604222315.jpg▲ 布展中

微信图片_20250604222320.jpg▲ 作品测试

微信图片_20250604222326.jpg▲ 布展

Q: 展览过程中收到了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反馈?

何情:

“心被洗空了。”

“想到了身处教堂的感觉。”

“洗涤心灵”

“舒服”

“清新”

“诗意”

“很宁静,像是冬日午暖阳,空气中微尘漂浮;或者像靜靜流淌的小溪,在阳光下闪着点点微光。和之前的山水有相同的自然气质,這次的作品更深刻的印象是宁静与流动浑融一体。”

有一天,在展厅里遇到几个小朋友正在用彩铅临摹我的画。在他们的画中体现出了他们看到的内容和感受,原画的颜色和动态被她们表达出来了,并且更加清扬。

微信图片_20250604222449.jpg

微信图片_20250604222455.png▲ 展览现场

Q: 你的作品与“光”高度相关,那么支持你坚持学习、思考与创作的“光”或许是什么?

何情:是对艺术的热爱。我儿时的梦想就是做一名艺术家。这个梦想从来没有变过。这个梦想萌发于我的家庭。从小爷爷督促我们孙一辈的孩子画画、写字,将它变成日常生活习惯,也可以说是一种家风。在画的旁边要写一些文字,比如发生了什么,或者个人的想法,标注时间。寒暑假必定是要练习书法。不一定都有成效。但是我们都被这样要求。当然爷爷的要求也不是强制型的,要求归要求,有的不爱画画,便主要写书法。他也没有要求我们日后达到什么高度。现在想想,我对艺术的热爱来源于爷爷对传统书法绘画的执着。由于爷爷经历的年代,使他奔波于生计,爷爷出生在一个传统的家庭,他的父亲也是要求他从小每日练字。他也是这样要求他孩子们的。从小到大在我的大家庭里,所有人都在用他们自己的方式支持我鼓励我。是“家”给了我最原初的动力。一种从血脉中就带着的喜欢做这件事。

而后,从儿童绘画班到美院求学的路程中每个阶段都幸运的遇到了好老师,以言传身教的方式引导我、鼓励我,他们出现在我人生中每个重要的阶段,没有他们,就不会有今天的我。

最后,还有一直精神陪伴、支持我的志同道合的朋友们。

微信图片_20250604221721.jpg▲ 实验作品

编 | 艺讯网

图文资料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