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中德博物馆论坛+宫藏书画展:世界艺术史大会走进故宫

时间: 2016.9.21

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正在北京如火如荼的进行着,2016年9月19日,学术大会分会“中德博物馆论坛”在故宫博物院举办,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柏林国家博物馆馆长艾森豪威尔携各自学术团队出席论坛并做主题演讲,就如何在发扬传统基础上更好服务公众作相关理论探索,中德双方也分享了各自的实践经验。来自世界艺术史大会理事、发言代表400多人出席论坛,并参观了故宫博物院为此次世界艺术史大会举办的特展“故宫藏历代书画展”。

论坛开幕式上,世界艺术史大会主席秘书长、北京大学朱青生教授致辞,他肯定了故宫在珍藏中国艺术序列上的重要地位,也简要梳理中国古代艺术的脉络,他认为中西艺术在宋元-文艺复兴时期走向不同的风格道路,宋代崔白花鸟追求写实,强调空间,颇似西方“模仿说”,到元代倪瓒、吴镇朝“意象”完成转变,这在书法上也对应着“王羲之-杜牧-苏轼”的演变脉络。这种书画流变在此次“故宫藏历代书画展”亦可洞见。

艾森豪威尔:核心艺术珍宝馆“洪堡论坛”及其在古代普鲁士艺术珍宝馆的起源

柏林国家博物馆总馆长艾森豪威尔的演讲“核心艺术珍宝馆‘洪堡论坛’及其在古代普鲁士艺术珍宝馆的起源”,阐释了这一综合性文化中心在德国博物馆历史变迁中的影响与发展。艾森豪威尔概述了柏林国家博物馆下属20个博物馆和机构的艺术收藏、科技收藏与自然收藏,是博物馆岛的重要成员。建于1701年的柏林宫在历史变迁中几经沉浮,但这片宫殿是柏林的摇篮,近年来在城市历史重建中被规划成“洪堡计划”,收藏有普鲁士文化遗产,艾森豪威尔也详细介绍了这座“核心艺术珍宝馆”的珍宝收藏,并以艺术品菲利普的珍宝柜做比喻,这里能满足人们对于珍宝的所有想象和需求,也将传承古代普鲁士艺术珍宝的传统,打造成知识传承的场所,并与19世纪就建成的博物馆岛一块结成一个文化、精神统一体。

单霁翔:博物馆如何应对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

故宫博物院院长单霁翔的演讲围绕博物馆如何应对公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展开,这一话题从故宫由紫禁城变成博物馆的第一天开始就考验着“故宫人”,尤其去年“石渠宝笈特展”引发观众排队、狂奔后更演变成一个公共话题。将游客引导成为观众,同时又权衡观看与保护之间的矛盾,这是故宫持续探索的课题,单霁翔详细分享了故宫经验:合理使用建筑面积,尽量扩大开放面积,虽然故宫开放面积由开始的30%扩大到现在的76%,故宫的目标是在百年院庆时开放达到85%;加大文创产品研发,把商品销售转变成衍生展示,满足公众对传统艺术的文化消费;致力APP、网站的开发,增强信息发布渠道,打造故宫数字博物馆;建设故宫研究院,重视学术研究在博物馆事业当中的底蕴作用。

在论坛现场,中德双方签署合作协议:2017年9月故宫将在柏林国家博物馆亚洲艺术博物馆举办“中国明清肖像画展”;合作出版中英文版的18世纪藏传佛教册页,将柏林国家博物馆民俗博物馆收藏的半套18世纪由清代宫廷画家所作章嘉呼图克图五世传记册页(孤品),与故宫博物院收藏的另半套同样图绘藏传佛教高僧传记的册页合璧,整理出版。

故宫藏历代书画展:画史巨作讲述中国美术史线索

为迎接第34届世界艺术史大会在北京举办,故宫博物院推出新的一期“故宫藏历代书画展”。该系列展览以中国美术史的发展为主轴,系统展出故宫收藏的书画精品,本次展览共有21件书法珍品及47件稀世画作展出,王羲之宋代摹本《行书雨后》、唐杜牧唯一存世真迹《行书张好好诗》、宋崔白《寒雀图》、宋刘松年《四景山水图》、元钱选《幽居图》等作品都是艺术史名作。此外台阁体书法、亭榭界画、明初浙派、吴门画派、松江派、扬州八怪、清初四僧等风格的传世作品皆在展览中有所呈现。展览在武英殿展出至10月26日。

文/张文志
图/杨延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