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瑞秋·怀特里德的雕塑创作:有心的极少主义

时间: 2017.10.19

2017年9月12日,展览“瑞秋·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在泰特不列颠美术馆开幕,为观众带来这位蜚声海内外的艺术家近25年间的雕塑创作。

作为英国当代艺术的领军人物之一,怀特里德多用石膏、混凝土、树脂、橡胶、金属等工业材料制作日常物品和建筑式的空间。她的雕塑,既表现令人倍感亲切的平常之物,又不乏更大体量的纪念性作品。泰特不列颠的此次大展,追溯艺术家的创作生涯,展品不仅涵盖举世闻名的作品《无题(100个空间)》(1995)、《无题(楼梯)》(2001),也包括尚未展出过的新作。展览期间,美术馆外的草坪上,就将一直展有艺术家最新的混凝土雕塑《鸡舍》(2017)。

瑞秋·怀特里德,1963年生于伦敦,1993年11月凭借铸型作品《房屋》(1993-94)成为历史上首位荣膺英国当代艺术大奖透纳奖的女性。该作以伦敦东区一栋被宣布为危房的有露台的建筑为模具,耗时三个月才得以完成。在它被创作与展出的同时,与之毗邻的其他建筑都被陆续拆除,以便于新的开发建设。因此,一定程度上,这件在不久以后的1994年1月同样被强制摧毁的作品,讲述了伦敦东区再开发的历史。它的创作与拆毁,或都可进入当代最具争议性的艺术事件之列。《房屋》一作现已不存,但它对英国艺术——特别是雕塑——的影响则持续至今。

2010年9月接受泰特美术馆采访时,怀特里德也谈到了这件作品。她说:“这是一件激起过很大争议的作品。它就矗立在街道旁,不礼貌,也并非纪念性的。当地政府声称它是一夜间建造起来的,然而,我们之前已经得到了创作它的许可。人们的反应极其强烈。尽管多是正面的反馈,却也有不少反对的声音。特别是一位议员,自作品出现之日起,就一直想要将其拆除。那是一段非常时期,议会甚至专门讨论过它。我自然清楚它必定会引发争议,却不曾预料到讨论会如此激烈。这委实艰难,我甚至感觉自己从未好好看过这件作品。其时有那么多的争论需要面对,它又很快就被拆除掉了。我真希望自己可以和它独处上几个星期,没有人告诉我自己应该做什么、想什么、是什么。我为发生的事情感到难过,但最终,我还是为这件作品而骄傲。我也自豪于它曾带来的种种争议。我想,它成就了关于当代艺术的有趣的讨论。”

铸型,是怀特里德惯用的方法,它可以简单概括为将液体材料浇注到模具中任其凝固成型。除前述房屋外,日常物品如床垫、热水袋、楼梯井等等,都曾被艺术家当作模具,用混凝土、树脂甚至冰雪浇注。但更常为艺术家所表现的还是负空间,或者物品与物品之间的空间。正是通过这种方法,怀特里德将看不见的空间转化成为人们凝神观看的对象。《无题(书廊)》(1998)很容易被粗心的观者误认作摆满图书的架子,然而细看起来便不难发现它其实是书架与书架之间的负空间。

尽管怀特里德的作品多呈现出一种极少主义的样貌,但它们往往带有某种感情色彩或纪念意味。这是因为,虽然她的铸型作品都质地坚硬,床垫、水槽、椅子这些日常物品本身却与人们的血肉之躯有着极为亲密的关系。随着时间的流逝,人们在这些物品上留下生存的痕迹。通过将这些物品周围的负空间铸型成为模具,怀特里德在再现它们的同时也使之陌生化。这些作品于是成为记忆的载体,但这种记忆并非对物品本身或者与之相似的其他物品的怀想,而更像是对人类的生存状况以及既已消失的人-物的关系的纪念。并且,由于这些物品大多是二手的,在成为艺术品以前,它们往往还有过另外一段生命,总是带着各自的故事走进艺术家的工作室。

怀特里德1963年生于伦敦东部的伊尔福德,1982-85年在布莱顿学习绘画,1985-97年在伦敦斯莱德艺术学院学习雕塑。在对日常物品的关注之余,她的作品对伦敦这座城市的政策、发展和生活亦有所指涉。作品《101室》(2003)即以BBC在伦敦的一幢大楼里的一间房间为模具。据说,正是这间房间启发乔治·奥威尔虚构了《1984》中的拷问室——101室。前述作品《房屋》,则无疑是对伦敦在现代化进程中推倒老旧房屋的举措的一种回应。

乍看之下,怀特里德的雕塑作品或许是简单直白的,但它们通常承载有更深一层的意蕴。它们或者捕捉我们身边的负空间,或者把平常的材料用在不同寻常的地方,或者让我们将之误会为别的什么东西。作品《排成一列》(2007-8)看起来不过是一排卫生纸筒,然而,它们实际上是由石膏、颜料、树脂、木头和金属等不同材料制作而成的。

走近怀特里德的雕塑,你总能收获始料未及的发现:意想不到的材料、不被注意的空间以及隐匿其后的世事人情。

(文章整合自泰特不列颠美术馆的相关报道,无特别标注的图片均来自泰特美术馆)

编译/李湘宁

展览信息

标题:瑞秋·怀特里德(Rachel Whiteread)

时间:2017年9月12日-2018年1月21日

地点:泰特不列颠美术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