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又到一年初夏,2025年中央美术学院以“逐光而行”为题,奏响了新一年毕业展的序章。观众置身于今年丰富多样的创作现场,可以看到有一些央美青年学子选择用行为爆发内心的冲动,有些选择与空间互动构建其视觉张力,有些则以传统为养分,由传统中生长出更具当代意识的创作面貌,而更多的青年创作者,则越来越注重向自己周遭的生活取材,试图捕捉情感、经验与思考的多重真实......
在这些个案中,个体经验与外部世界、新旧媒介之间、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碰撞,屡屡激发出不一定完美但却新鲜的创造力。如毕业季主视觉中,一颗符号化的苹果,正是在光的照射下,被勾勒出不断变幻的形态。而相信”光“的央美学子们,追随他们内心的光芒,用几年磨一剑的毕业创作呈现着他们对”艺术是什么“的初步探索。本次艺讯网毕业季专题“相信‘光’的央美毕业生们”,试图以更微观、深入的视角切入,邀请毕业生畅谈他们的创作故事,通过这些坦诚生动的讲述,分享和传递青年人心里的“光”。
《誓言》
实验艺术与科技艺术学院 - 杨万志
Q: 聊聊你毕业创作的灵感与契机,最初想构建一个怎样的作品?目前看,实现最开始的设想了吗?
杨万志:我的作品没有突然灵光乍现的时刻,它比较自然而然地在平时的创作中逐渐明晰起来。《誓言》这件作品主要源于两个方面,一方面是日常生活的感受,另一方面是创作媒介的回归。生活当中总会有很多意料之外的事情,如何面对意料之外的事情是我日常生活中在意的话题,这个话题自然而然的延伸到创作中,我的创作是日常生活的延伸。所谓意料之外就是我们事先对这事有一个看法了,但是事实超出了我们的看法,面对这种计划之外的情况是见风使舵还是坚守原则?是随机应变还是刻舟求剑?这个东西给我带来非常宝贵的创作动力,对确定性的渴望与不确定的现实之间矛盾的力量。
蘑菇云与我对近几年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迅猛变革、国际局势局部不安的感受相契合,这感受不只是我个人的,而同时我们每个人也正身处其中。蘑菇云是动荡、不安、变化、不确定性、瞬间的指代。指纹贯穿古代的画押、现代核按钮的授权与各种合同的承诺、协议的签署,指纹是个人身份、承诺、确定性、永恒的指代。
上大学以来,我开始尝试各种创作媒介,装置、影像、现成品等等,近年时间我又回到了以绘画为主要创作方式的阶段。回到绘画这样极具限制性的简单媒介中,我做了比较多新的尝试,运用自己不擅长的材料、突破一般形式的构图等等。立轴和影像最终被用于这件作品中。最初作品想构建一种意境,以诗意的轻巧的方式诉说沉重的话题。蘑菇云描述的不仅局限于核弹爆炸,而可以展开更多层的想象,誓言也不仅仅局限于某一个具体的个人的誓言,而指向更多层次的承诺。展览开始之后,预期效果实现不错,并且每一个观众都有自己不同的感受和解读,这是作为创作者感到高兴的。
Q: 十米长卷中组织有哪些内容?你以极其浅淡的笔墨描绘,与巨大体量构成了一种反差张力,聊一聊这种视觉形式背后的创作思考。
杨万志:十米长卷由水墨绘画与影像投影构成。素色且极其浅淡的蘑菇云缓缓升腾,动态的红色指纹随着蘑菇云爆炸逐渐扩散,慢慢变大,轻盈如烟,悠悠若云,周而复始。这两大部分一起共同指向了时间尺度的问题以及价值判断的问题,苏轼曾说“天地曾不能以一瞬”,但是在这样的尺度下,“一诺千金”是否真的就没有价值?
立轴垂直悬挂形成一种通天的态势,在形式上天然具有一种神圣感,体现了人造物“欲与天公试比高”的气势,但是非常微弱的色彩和短暂的存在时刻,在整个宇宙尺度之下来看又似乎不值一提。蘑菇云是很有意思的一个符号,它同时具有人的痕迹和自然形态,同时带有传统中国“自然无为”的意境和科幻色彩。人的指纹的形态是螺旋纹,银河系悬臂与台风眼也具有相似形态,人虽然渺小,但以小见大,微观与宏观在某一时刻正相契合。
小与大的对立统一不光体现在十米的大尺幅、浅淡的笔墨、由小至大的动态指纹变化,这样的视觉形式的背后其实全来自于中国的老话,所谓“见微知著”、“一叶知秋”,所谓“管中窥豹”、“一花一世界,一叶一菩提”、所谓“滴水藏海”、“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我们中央美院的校训讲“尽精微,至广大”,说了同一个道理。
▲ 毕业作品《誓言》与现场
Q: 为什么选择在传统面貌的长卷上,投影一枚动态“指纹”?谈谈你对于传统与创新关系在实践中的思考。以及你对作品中最终指向存在主义命题的思考从何而来?
杨万志:作品的形式肯定还是服务于要表达的内容,在保证要传达的意思的基础上,选择最合适、最有效的媒介和形式是创作者要考虑的,而并非坚守于某一种程式化的样式或规则。那么最直接的一点就是作品需要由两部分构成,一部分是水墨长卷,另一部分是动态影像,以此才能形成张力。缺少动态影像,这件作品便不完整。在传统的长卷上投影动态影像这样的形式或许没有人做过,这可以看作是一种创新。所谓创新就是作者要说一件事时,传统的形式和材料已经不能非常有效地呈现了,也就是说,传统的媒介如果有它的局限性的话,那么这个时候创新就是必然的。但是创新的形式何种为好又是另一个话题,这是值得讨论的,这要交给创作者和观众共同去评判和检验。
作品最终指向的存在主义命题源于我创作中对现代性困境的关注,我的作品比较关注人们在当代社会当中如何自处的问题。轰轰烈烈的誓言也会如烟一样,轻轻飘散,难道一切真的如过眼烟云?在没有意义的世界里活出自己的意义是存在主义的话题。这个问题是关于永恒与瞬间的,关于是或否的,我们面对每一个选择时,莎士比亚的问题最终都会变成我们自己的问题,没有绝对的正确或是错误,只不过做任何选择都需要勇于承担相关责任,没有绝对的自由,选择了这个自由就得牺牲掉另一部分自由。信息爆炸的时代,我们知道的太多,想要的太多,能有所舍弃的人是有勇气的人,是自由的人。
▲ 毕业作品《誓言》与现场
Q: 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解决的?这样的作品体量,可想创作与布展的难度。
杨万志:对于长卷我之前有过创作经验,但是之前的宽度比较窄,如此大尺幅的作品是第一次。在创作时最直接的困难就是没有这么大的画板和空间,所以我是卷起来一点一点推进,像西西弗斯般每天从早到晚一点一点画,而两头的画卷厚度以龟速缓慢变化。因此整个绘画的过程中是无法获得把控全局的视角的,这给创作时增加了一些难度,但好在我事先画了小稿。因为如此大的立轴连裱画师都没有经验,当整个立轴悬挂在美术馆当中时画卷两侧没法完全贴平墙面,这给布展带来了很大挑战,这是非常奇妙的经历。动态影像投影也因为所需要投影的尺寸过大遇到了挑战,在这过程当中获得了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非常感谢大家。
▲ 创作过程
▲ 创作过程
▲ 布展现场
Q: 展览过程中收到了哪些让你印象深刻的反馈?
杨万志:展览过程当中很多人加了我的微信,大多都来跟我分享他们对作品的喜欢,作为创作者,我感到高兴。其中有观众说非常期待能出明信片。在展览过程当中,有时我会混进人群看到观众们对作品的讨论,有很多和朋友们一起在作品面前打闹和玩笑的,有认真琢磨的。展览过程中许多小朋友对我的作品也感到好奇。其中比较有趣的是有一位抖音博主将我的作品分享到了网络上,收获了上万观众的赞许,这是我感到惊喜的。
▲ 展览现场
Q: 本届毕业季主题是“逐光而行”支持你坚持学习与创作的“光”是什么?
杨万志:人类依赖确定性来构建安全感,罗素认为人渴望的不是知识,而是确定性。这一点是人的基因决定的,有研究说大脑的“模式识别”让人寻求确定性,这种机制来自丛林生活中的生存压力,这是在一步步演化中形成的本能反应。追求确定性便丧失了可能性,创作是关于创新的,需要失误、需要失控、需要超出固化的困境。在美院的多年学习和创作中我逐渐认识到面对未知需要更加开放的思维和更加巨大的勇气,同时我也逐渐感到生活的意义就是生活,看见阳光、感受落雨、好好吃饭、睡个好觉就是生活的意义,这是我认识到的,也是要学习的,这便是指引我生活和创作的光。
▲ 下乡时同学拍的照片
编 | 艺讯网
图文资料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