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相信“光”的央美毕业生们丨冯润德:重思“远古”与“未来”的辩证关系

时间: 2025.6.25

编者按:又到一年初夏,2025年中央美术学院以“逐光而行”为题,奏响了新一年毕业展的序章。观众置身于今年丰富多样的创作现场,可以看到有一些央美青年学子选择用行为爆发内心的冲动,有些选择与空间互动构建其视觉张力,有些则以传统为养分,由传统中生长出更具当代意识的创作面貌,而更多的青年创作者,则越来越注重向自己周遭的生活取材,试图捕捉情感、经验与思考的多重真实......

在这些个案中,个体经验与外部世界、新旧媒介之间、虚拟生活与现实生活之间的碰撞,屡屡激发出不一定完美但却新鲜的创造力。如毕业季主视觉中,一颗符号化的苹果,正是在光的照射下,被勾勒出不断变幻的形态。而相信”光“的央美学子们,追随他们内心的光芒,用几年磨一剑的毕业创作呈现着他们对”艺术是什么“的初步探索。本次艺讯网毕业季专题“相信‘光’的央美毕业生们”,试图以更微观、深入的视角切入,邀请毕业生畅谈他们的创作故事,通过这些坦诚生动的讲述,分享和传递青年人心里的“光”。


《第一次接触》

wechat_2025-06-25_214851_563.png

壁画系 - 冯润德


Q: 聊聊你毕业创作的灵感与契机,最初想构建一个怎样的作品?目前看,实现最开始的设想了吗?

冯润德:灵感缘起于我在壁画系的外出考察经验,于莫高窟、榆林窟、炳灵寺、麦积山等地在美院老师指导下考察到的古代壁画遗存,打开了我的眼界,并开启了我对中国佛教艺术的浓厚兴趣;后来回到北京,我借着考察的东风阅读了斯坦因的《发现藏经洞》、玄奘的《大唐西域记》等书籍,又结合对《夺宝奇兵》这类电影的热爱,对“探险”这一故事模式燃起了创作的欲望,使用Midjourney v4创作了系列习作《西域探险家》,提交了下乡之后的汇报作业。

西域探险家 2023.png《西域探险家》

同年夏天,我又前往卫藏地区,由佛学院进修过的专业向导的带领,考察了20余所著名的有壁画遗存的寺院,在图像和文字两方面都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对国内佛教艺术的发展有了更深的认识,赴藏考察的视觉经验与文献阅读相互印证,最终在研究生阶段发酵为毕业创作的雏形。

01.jpg毕业创作《第一次接触》展览现场

02.png《第一次接触》作品局部

最初构思确实聚焦于传统探险叙事,试图通过人类探险家发掘佛教遗迹来呈现文明对话。但在创作过程中发现,这种设定难以突破既定框架。转折点出现在重温paradox的科幻游戏《群星》时,其中"失落文明"的设定令我豁然开朗——何不将视角反转?于是将叙事主体改为在未来前往地球考古的外星文明,后又受"第一次接触"的幻想启发,将时间线前移至史前时期,构建跨物种的文明初遇故事。

最终成品与初期设想确有差异。这也是我使用人工智能创作的特点:人工智能作为工具具有高效率和灵活性,大量的动态调整虽然导致成果偏离原轨,却可能使作品获得更为丰富的效果。

Q: 怎么想到用传统的手法和卷轴的形式,去表达一艘”宇宙飞船“?试图表达怎样的思考?

冯润德:在我虚构作品的背景故事中,人类尚处在尊知识分子为巫师的时期,宇航这样的概念对他们而言太超纲了,他们只能理解外星人降临地球是天神降世的伟业;并且“第一次接触”这个事件并没有持续太久,外星人就坐上飞碟离开了,这段短暂的经历在人们的口口相传之间越来越神秘,最终作为“神话”记载了下来。而如今,我们可以从民间流传的经文、画轴、线稿,和考古时偶然拍摄到的崖刻照片,一窥“第一次接触”“确曾”发生过的这个“事实”。

《第一次接触》作品局部

本次创作的表现手法之核心意图在于时空错位的哲学思考:“第一次接触”这个概念自从1945年被美国的科幻小说家们提出以来,一直被认为是在未来才会发生的事情,而我调转思维,虚构了一个“第一次接触”早在太古时期就已经发生过的故事。就像三星堆青铜文明展现的超时代工艺所暗示的——在人类文字史前的幽暗长夜里,或许早就有过我们难以想象的星际邂逅。卷轴这一载体本身就类似时间胶囊,让观者在传统视觉元素与科幻主题的碰撞中,重新思考"远古"与"未来"的辩证关系。

《第一次接触》作品局部

Q: 在作品中如何利用人工智能进行创作?

冯润德:在本次毕业创作中,我构建了一套完整的AI辅助创作流程,主要整合了Midjourney、DeepSeek、ChatGPT-4o和ComfyUI等工具,每个环节都富于针对性地解决了不同阶段的创作需求。

DeepSeek 帮助我高效地将抽象的艺术构思转化为精准的提示词(prompt)。由于我的创作涉及大量科幻与考古元素,比如外星文明、史前遗迹等,曾经我依靠一己之力撰写的关键词难以满足需求。而DeepSeek 能够理解我的描述,并生成更具视觉表现力且符合Midjourney所需语法的提示词。

生成提示词.png生成提示词

人工智能虽然可以使用自然语言指挥,但实际上仍然需要通过文本编码和后续的采样来进行图像生成,所以仍然会涉及到语法和遣词的问题,这样来看文生图使用的提示词文本无论中英文,仍可说是一种“外语”,而无论是ChatGPT还是后来上线的DeepSeek,都是理解这门“外语”的“翻译官”。

在后期处理阶段,ChatGPT-4o的图像编辑功能解决了细节统一性的难题。最典型的案例是作品中的"经文边框":基于实地拍摄的经文页面,通过GPT-4o的智能扩图功能,在保留原始边框的同时清除了原有文字内容,为后续撰写背景故事提供了符合故事神秘氛围的优良底板。

为确保最终输出质量,我采用ComfyUI工作流进行专业级图像放大。相比常规的Upscale工具,ComfyUI的节点式工作流让我可以在明确每个步骤的情况下进行操作,最终获得符合专业展览要求的图像质量。

整个创作过程印证了AI工具的革新价值:它们既大幅提升了创作效率(使单日数十次迭代成为可能),又通过"人机对话"的模式不断拓展创作边界。当然,每个关键决策点——从风格取向到最终成品选择——仍然依赖于艺术家的专业眼光和判断。

迭代过程节选.jpg迭代过程节选

Q: 创作过程中遇到了哪些挑战?是如何解决的?

冯润德:在deepseek上线之前,我主要依靠自己的英语水平和翻译软件撰写提示词,那时,为了写出一个合适的提示词常常需要花费大量时间;而在修改时,也常常感到束手束脚,仿佛“牵一发而动全身”,一处调整就可能影响整体效果,而这样的想法又导致常常在一批同质化的作品之间打转,难以迈进一步;在有了deepseek之后,我的想法能更有效率地被转化,也可以愈加大刀阔斧地进行修改。

藏文翻译也是其中一个难点,在撰写完成四言诗之后,我一开始使用deepseek将其翻译为藏语诗歌,然而在交给于西藏结识的向导老师过目之后,他委婉地回复:“Deepseek在(汉译藏语)这方面仍有路要走。”随后,他主动提出帮我进行人工翻译。我非常感激他的支持与帮助,也正因为有他的参与,才得以确保作品在汉诗藏译过程中具有良好的可读性和表现力。

挑选绫子花纹.jpg挑选绫子花纹

Q: 展览过程中收到了哪些反馈?好像大家对作品材料与对象的巧妙组合十分好奇。

冯润德:展览期间,我大约有1/2的时间站在作品前进行讲解和保持一定距离,以听取观众意见,收到反馈最多的是:“这个故事是真实的还是你创作的?” 每次听到这样的提问,我都感到非常欣慰——这本身就是对我创作的极大肯定,观众已经将故事当作可能存在的现实来对待,也说明我所营造的叙事氛围具有一定的可信度和说服力。作品中那幅虚构的“超写实风格”崖刻照片也引起了广泛关注。作为整组故事的“物证”,这幅图像成功激发了观众的好奇心。不少人会直接问我:“这张照片是在哪里拍的?”他们甚至跳过了“这是否是真实的摄影作品”这一层验证——这正是我想达到的效果。

现场.jpg展览现场

整组作品以壁画中常见的“空间叙事”方式展开,通过经文、线稿、立轴与照片等五件作品,构建出一条渐进式的时间线。故事讲述了人类在远古时期与外星生命邂逅的经历,如何被记录为“神话”流传,并通过石刻与民间绘画形式一代代演绎和延续。直到现代,人们在考古中重新发现这些图像,并由此推测出这段被历史尘封的“第一次接触”。这一虚构的叙事框架,为观众留下了真假难辨的想象空间,也激发了他们对作品背后故事的持续探寻。

布展过程

Q: 本届毕业季主题是“逐光而行”,恰好你的画里也有一束光,回望你进入央美的起点,支持你坚持学习与创作的“光”是什么?

冯润德:画中的光束是我为了撞色的视觉效果而设置的,同时也代表了飞碟的典型特征——机腹中射出的光束(在科幻作品中常用于运载乘员)或推进器的火光。在得知毕业季主题时,作品已进入印刷与装裱阶段,那一刻确实感到惊喜,就像高考时正好押中了作文题一般,既巧合又令人欣慰。

在毕业展期间,我比平常频率高得多地往返于家和学校之间,感受着初夏的暑热,有时会想起2022年赶考期间的情景:刺骨寒风中,指尖失去了知觉,却仍然想多翻几页资料;创作考试前,甚至担心自己因为太冷而拿不稳笔。那段坚持的记忆,至今仍是我内心最清晰的“起点之光”。

前往拉萨途中,林芝,2023.jpg前往拉萨途中,林芝,2023

考入美院之后,支持我学习与创作的光是老师们的关怀,同学间的相互砥砺,以及家人的大力支持。壁画系的老师们让我有机会参与实地绘画项目,也在多次考察中激发出新的兴趣点;而每次走进教室,看见同学们为自己的作品埋头努力的身影,都会激励我重新投入创作,继续“逐光而行”。

640 (2)(1).jpg参观桑耶寺转经道,山南,2023

编 | 艺讯网

图文资料由艺术家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