EN

李赢:《架·空》

时间: 2014.7.17

就我当个“作品”而言,看来是研究形态、物质材料、空间及时间这些方面。但在我看来从来没有“完”一件作品,我只是在制造无限的关系,“单件物(部件、微关系)“只是承载了一些我提出的点,“后面的作品”会连接到这些触点发展出新的触点。甚至每个“不同系列”之间它们在某些触点上产生连接。我敞开无限的口,使得作品在随时运转变化中,没人能预料到它最终发展成什么格局。即使我生命终结,它们也会由于观者的个人特性,不同视角的进入“编排”出不同的作品。每件物(部件、微关系)触发下的体验(视觉、精神、情感······),在每个人个体那再调动出来虚拟拼接。借由自己对于维度的研究我想拓展出对雕塑新的定义——在身体感知物质、空间、时间之后我相信人体官能的接收、感知经验储存及唤醒虚拟再编造这连串发展未知的过程可以作为新的领域。

《架·空》的创作场所,是栋即将拆迁的老房,一侧是新建的高楼大厦,另一侧是拆后的建筑垃圾。这老宅是拆迁区域的分界,同时也是逝去与新生的风水岭。我在这30多坪的房间里用细丝搭建45公分大小的网格(地板砖的大小),在满屋子的网格中下方平躺着用细丝编制的一具真人等大的女性骨骼。

我置身于建筑结构内部框架当中,尝试将这内部空间做几何结构的分割,细丝飘荡,‘自外向内’地得到不确定的分割(细金属丝展开便卷曲弯折)。

将作为人体框架的骨骼内部有机变化的组织‘自内向外’,编制成确定的外框架(细金属丝紧密编制下具有了支撑力)。

《架·空》就物质材料本身而言,是继之前《序》、《时间》、《1165·无尽》、《矩·曲》、《此时·何处》我对线型材料的多角度探索。就物的意指而言,仍蕴涵着我一直致力拓深的关注点——时间、空间、人在其间的关系及看待宇宙的宏观至微观的方式等。通过将自己长时间沉浸在特定空间中,滋生出微妙的感情,人与空间的融汇,源于‘进入’空间,源于自身,源于直至飘散了自我的时间。对于消亡的抗争、对于生命的延续从古至今不分地域的上演着人类的终极命题。我有时越往宏观看,这么多困境、险恶、黑暗无望所有的一切显得多么无意义,一想到这些就觉得自己乃至身边所有都未曾真实发生,只是某种力量的虚拟像,它编排了所有的故事,那深处其中的构想依附体何必苦苦挣扎为莫须有的生命本身、更别提被植入的欲望构想。倘若没有开始何来结束,活着不为“存在的我”那实在没有理由继续。但自我终结不了,是因为同时被赋予一种微观的看待方式。人会沉浸在其中,而且会感动。会感触于濒临实现欲望的瞬间(名利、情爱、关爱·····)——不脱离开“现实”为“自我是否真存在而有意义”而苦恼。每个领域的”思考者“都会用特有的方式来实现这“飘离的回归”。

艺术家简历

李赢,1985年生于湖南,2010年本科毕业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第一工作室;2011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为隋建国先生的研究生;2013年交换学习于Royal Academy of  Art, the Hague荷兰皇家艺术学院。  2014年获中央美术学院2014届研究生毕业优秀创作奖;艺术8·中国奖得主;获2012-2013学年 中央美术学院研究生国家奖学金。

参展经历:
2014年“千里之行--中央美术院学院2014届毕业生优秀作品展”、中央美术院学院研究生毕业展、来自CAFAM的策展实践 研展/延展
2014年 北京万荷美术馆 “再造空间2+3五人联展”
2014年度 艺术8邀请展,北京
2012年《觉Ⅱ》今日美术馆总展“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荐计划巡回展” ,北京
2012年《1165m》参加“雕塑中国:中央美术学院雕塑创作回顾展 ”, 北京
2011年参加“启—中国雕塑学会青年推荐计划巡回展”, 江苏、上海、福州、湖北、重庆、成都、郑州、广州
2010年8月《飓风》入展今日美术馆大学生提名展  ,北京
2010年9月《时间》参加全国高等美术院校大学生研究生公共视觉优秀作品展,并由上海普陀区人民政府收藏 ,上海
2010年11月作品《觉》参加中国雕塑学会沙龙青年推介计划 《质》,北京
2009年5月个展《······修远》于中央美术学院雕塑系通道画廊开展,北京
2008年参加《798金属之声》雕塑展,北京